俄州长把话撂在这,今年冲突停不了!普京征兵13.5万,显然是已经做好了最坏打算。
9月29日,普京签署秋季征兵令,征召13.5万年龄在18至30岁的年轻人。
9月30日,国防部长别洛乌索夫签署配套细则,"征退同步"成为硬性规定。
同天,赫尔松州长萨利多在战地记者会上直言,今年结束冲突,可能还为时尚早!
与此同时,美国总统特使威特科夫在华盛顿向媒体坦言,特朗普的加沙冲突和平计划可能会影响乌克兰危机的解决。
有美国官员爆料,半年内五次赴俄斡旋,成果寥寥,威特科夫去意已生,大概会在今年年底辞去特朗普特使一职。
两天,三记重锤,每一锤都砸在同一个点上。
这不是孤立的事件,而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战略交响。
征兵解决的是"能不能持续打"的问题,州长表态回答的是"愿不愿意长期打"的疑问,特使受挫则印证了"除了继续打别无选择"的现实。
首先咱们先分析一下普京征召13.5万新兵,是要做什么?
答案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,他们中的大多数人,并不会被投入一场轰轰烈烈的大反攻。
他们的首要任务,是填满那条跨越乌克兰东部四州、长达一千多公里的战线,让那些已经在战壕里待了太久的士兵能够轮换下来,喘一口气。
那国防部长命令中明确规定的"征退同步",又意味着什么?
这意味着俄罗斯的战争机器,已经完成了从"应急响应"到"标准化生产"的转型。
就像一条精密的工业流水线,一批经验丰富的老兵按期退役休整,另一批在国内完成训练的新兵立即填补空缺。
看看去年的数据就知道,2024年春季,俄罗斯同样征召了约15万人。
这种稳定、可预期的兵力补充节奏,本身就是一种战略宣言。它在告诉世界,莫斯科已经为长期军事行动建立了一套制度化、可持续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这次征兵的年龄范围锁定在18至30岁。
这个年龄段的人拥有最佳的体能状态、最快的适应能力和最强的学习能力。他们不是用来填补缺口的炮灰,而是经过精心计算的战略投资。
就在征兵令发布的同一天,赫尔松州长萨利多选择在这个时间点"撂话",绝非偶然。
"2025年结束冲突为时尚早",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说给对手听的,但其深层用意,却是说给俄罗斯国内民众听的。
通过提前给社会打下"战争还将继续"的心理预防针,克宫希望避免民众因期待速战速决而可能产生的失望情绪。
这种主动的舆论引导,为未来可能需要的进一步动员或更长期的经济负担铺平了道路。
萨利多还特意强调了一个细节,"赫尔松民众对加入俄罗斯的决定无一人后悔",以及"俄方控制该州76%领土"的现状陈述。
这看似是常规的政治宣传,实则是在划定一条不容后退的红线。
他实际上是在宣告,无论国际社会是否承认,这些新领土已经成为俄罗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这一事实将成为未来任何谈判的绝对前提。
这种表态与近期俄方在占领区加速推行俄式教育、推广俄罗斯护照的政策一脉相承。
州长的"实话",本质上是在为长期的军事对峙夯实法律与民意基础。
而在这个时候,美国总统特使威特科夫,这个在半年内五次往返莫斯科的外交官,突然表示特朗普的加沙计划或会影响乌克兰危机解决,有关他要辞职的消息也一并传出。
这说明什么?说明美国这边可能已经没有什么牌能出了,威特科夫要辞职,要么是心力交瘁不想继续,要么是被当成了斡旋俄乌失败的“替罪羊”,总之对一心想要让俄乌停火的特朗普来说都不是什么好消息。
不难发现,征兵解决的是军事可持续性问题,让俄罗斯能够维持当前的战线,并具备在局部地段发动有限攻势的能力。
俄州长表态解决的是政治可持续性问题,通过统一国内思想、管理民众预期,为长期战争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。
而特朗普特使受挫则印证了外交路径的闭塞,表明在当前的力量对比和各方立场下,谈判解决冲突的条件远未成熟。
这就是俄罗斯的"慢火熬战"战略。
它的核心不在于追求戏剧性的突破,而在于通过稳定的消耗,逐步削弱乌克兰的抵抗能力,考验西方盟友的援助耐心。
最近围绕美国对乌援助交付速度的争论,以及欧洲各国在军援问题上的分歧,正是莫斯科希望看到并善加利用的局面。
所以我们可以看到,普京正在下一盘大棋,他不急于求胜,而是耐心等待对手先露出疲态。
48小时内的这三记重锤,不仅仅是对当前战局的总结,更是对未来走向的定调。
这一切都指向同一个结论,乌克兰冲突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。在这个阶段里,战争的胜负不再取决于某一场战役的输赢,而是取决于谁能在漫长的消耗战中坚持得更久。
俄罗斯已经表明了它的选择,不急不躁,用慢火熬煮一锅名为"持久战"的浓汤。
所以西方,真的准备好面对这场漫长的消耗了吗?
什么地方可以股票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