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几年的公务员考试中,曾出现过一道非常有趣的题目,问题是:“成语‘东山再起’中的‘东山’具体指的是哪一处?”选项里既有人名,也有山名,令人颇感疑惑。这道题不仅考验考生对成语字面意义的理解,更深层次地考察了答题者的人文素养和历史知识。
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,“东山再起”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经历失败或挫折后重新振作、东山再起的坚强精神,但实际上,鲜有人真正了解这个成语背后的山究竟是哪座,以及它所承载的历史典故与文化寓意。
首先,东山确实指一座山,但具体是哪一座却众说纷纭。一说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江南区,另一说则认为是在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。关于东山的确切地理位置,历史上并没有统一的定论,留下了些许神秘色彩。
展开剩余87%如果想深入了解“东山再起”这一成语的来历,必须追溯到东晋时期,才能明白东山象征着什么,及其背后与哪些历史人物息息相关。
东晋的政治体制以九品中正制闻名,当时世家大族不仅掌握重大的政治权力,同时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。谢安,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名门望族——谢家。谢家在东晋时期可谓是显赫一时,唐代诗人刘禹锡在《乌衣巷》中写道:“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”,其中的“谢”正是指这个鼎盛时期的谢家。
谢安的父亲曾任九卿之一,主管文史礼仪及天文地理等事务,官职尊崇,权势显赫。族中其他长辈同样在朝中任重职,家族地位显赫非凡。谢安自幼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,耳濡目染,天资聪颖,才学出众,尤擅书法,早年便获得宰相王导及众多文人雅士的称赞。
随着年岁渐长,谢安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展现才华,也逐渐显露出卓越的军事才能。他潜心钻研历代兵书和阵法,军事素养极为出众。在当时看来,凭借家世和才华,谢安未来必将在朝廷中高居显位,延续谢家的荣光。
然而,谢安并非甘于安稳、墨守成规的人。他曾拒绝朝廷授予的司徒府著作郎职位,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家族,前往东山隐居。
那么,东山到底是怎样一个地方?东晋时期,文人墨客们热衷于清谈玄学,寄情山水,过着淡泊宁静、风雅自适的隐居生活。王羲之和许询便是这一风气的代表人物,二人隐居在会稽的东山一带。
谢安向往这种洒脱的生活氛围,于是主动前往东山,加入他们的山水之游。东山远离权力的争斗与尔虞我诈,只有新火、清茶和雅集,文人们借着诗酒尽情吟咏,享受时光流转的美好。
后来,谢安不仅满足于湖上泛舟的闲适,甚至与名士孙绰等人驾船远行至海上,面对波涛汹涌的海面,同行者无不惊惧,唯独谢安沉着冷静,显示出非凡的气度与镇定。
谢家并未强行干涉谢安的隐退选择,毕竟家族人才济济。谢安的弟弟谢万则选择投军为国,奋勇杀敌,给家族带来了荣耀。谢万勇猛善战,曾一度让谢家声威大振。
但好景不长,公元359年(升平三年),谢万率军北伐前燕,因指挥失误导致晋军惨败,军队溃散,损失惨重。谢万侥幸逃生,却也被朝廷革职,这场军事失败给谢家带来了沉重打击,家族声望一落千丈。
当时掌权的王司马昱说:“安石(谢安字)既能与人同乐,亦必能与人同忧,再征召他,他必定会应召。”果不其然,谢安在东山听闻此事,心情久久难以平复。
谢安心知,自己能随心选择隐逸生活,根基在于家族强大的支撑。家族危机当前,继续隐居已不合时宜,他决定走出东山,重新投身政坛,施展才华。
公元360年(升平四年),在大将桓温的邀请下,已逾四十岁的谢安接受任命出任司马。凭借卓越的智慧和政治手腕,他迅速升任中书,继而晋升为司徒,地位不断攀升。
谢安不仅巩固了谢家的朝堂地位,更协助晋室渡过危机。正如《晋书》所称:“晋室赖以转危为安。”这段历史也正是“东山再起”成语的真实来源,谢安在关键时刻重出江湖,扭转乾坤,堪称明智且成功。
在人生的挫折面前,最难的不只是奋起直追,而是在重整旗鼓之后如何保持长久的稳定与不败。谢安的人生经历,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。
公元371年(咸安元年),桓温拥立司马昱为帝,次年改立司马曜,命谢安等人迎接新帝。同行者心情惶恐,桓温气焰逼人,人人担心前途性命难保。
然而谢安依旧镇定自若,神色平静,只淡淡说道:“晋室的存亡,就取决于此行。”当官员们抵达,面对桓温背后严阵以待的重兵,多数人不由得浑身发冷,谢安却安然落座,笑谈间缓解了桓温的戒心,最终使得官员们平安归来。
桓温逝世后,谢安再次晋升,官至尚书仆射,主管吏部事务,兼加后将军,官职尊崇,权势显赫。
当时,东晋边防面临前秦不断进犯,多地失守,士气低迷。谢安沉着应对,审时度势,步步为营,终于稳定了局势,威望日增。
但短暂的安定并非长久之策。公元383年(太元八年),前秦君主苻坚率百万大军南下,妄图一统中原,东晋危在旦夕。
谢安临危受命,任征讨大都督,指挥军事。他派遣谢石、谢玄、桓冲等将领迎战前秦大军。虽然谢安坐镇,但面对兵力悬殊的对手,谢玄等将难免心生忧虑。
出征前,谢玄拜访谢安告别,恳请指教用兵之道。谢安神色淡然,依旧悠闲地与友人品茶聚会,直到夜晚才召集将领详细布置作战策略。
桓冲得知谢安的从容态度颇感焦虑,甚至对士兵说:“谢公气度非凡,但打仗不见得擅长。大军压境,我们兵力不足,年轻将领尚浅,恐怕难以取胜。”
然而,将士们依然听从谢安指挥。终在383年12月,淝水决战中,谢玄率七万晋军击溃前秦十五万大军,实现惊天大胜。
此战后,谢安的声望达至巅峰。如果说“东山再起”是谢安仕途的起点,那么淝水之战的胜利则是他光辉人生的顶峰。
“东山再起”不仅象征责任感,也体现了谢安在重出仕途后依然保持的宽广心胸和卓越气度。他处事冷静,从不为外界纷扰所动摇,也不因权力变迁而自乱阵脚。
虽然中年才出山,谢安心中始终怀念逍遥隐逸的生活。公元385年(太元十年),为避免功高震主的祸端,他主动辞权,知机退隐,准备远离朝堂。
他还预备好船只与工具,打算与老友再度出海游乐,享受自由时光。但遗憾的是,谢安未能完成这份归隐梦想,同年在建康病逝,享年六十六岁。
当时孝武帝闻讯痛哭三日,追赠官职并赐谥号。谢安虽未能完全实现晚年隐退之愿,但其年轻时的风光与中年的政坛辉煌,已足以让他人生无憾。
东山,成了谢安人生的分水岭,一半是宁静隐逸的理想,一半是光辉灿烂的成就。丞相王导的后人王俭曾评价:“江左风流宰相,唯有谢安。”
这高度的赞誉绝非虚言。谢安宠辱不惊、胸怀坦荡,波澜起伏的一生,都浓缩在“东山再起”这一成语中,代代传颂。
这个成语不仅激励身处低谷的人奋发图强,也警示正在上升期者保持清醒和稳重,成为一段值得永远铭记的历史佳话。
发布于:天津市什么地方可以股票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