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决定,刚开始看起来像是顺水推舟,后来回头一想,才发现全是自己挖的坑。
邓超当初进《跑男》,没人说他傻。毕竟综艺火爆,钱多活轻,一线演员随便跳几集,轻松赚几倍电影票房的钱。换你,你不冲吗?
但现在他真是踩错了点儿,而且错了好几年。
特别是对演技派演员来说,综艺就像把双刃剑。你真把自己当搞笑艺人,观众自然也不会再当你是认真的演员了。
邓超就是典型案例。刚去跑男,风光无限,可实际上,他把最该用来磨练演技、打基础的黄金时期,熬成了“撕名牌”的玩笑时间。
那时候他进《跑男》,挺让人惊讶的。不是瞧不起综艺,而是以他当时的履历,根本没必要去。那时候邓超出演了《李米的猜想》《烈日灼心》《集结号》,几部作品都被业内认可为有潜力的演员。
虽然他不是那种黄渤、孙红雷那样稳重的演员,但他能在正剧和商业片之间自由切换,属于典型的“实力派+流量”组合。
他自己野心也很大。比如《影》里,张艺谋让他演双胞胎角色,那真是考验演技的典范——肢体动作、情绪转换、台词节奏,全都一气呵成,简直像教科书上的演技。
他没坚持走这条路。半路跑去综艺圈,变身搞笑艺人,成了“活宝”,跟陈赫、王祖蓝差不多。
从短期《跑男》确实让他赚了不少钱。那些年,《跑男》一季的嘉宾费动辄上千万,他作为主咖,身价自然水涨船高。广告不断进,节目剪辑还偏袒他,人设红得发紫。
可从长远来说,他给自己贴了一个“邓超就是搞笑艺人”的标签。一旦观众脑子里固化了这个形象,他要想回到正剧、主旋律电影领域,观众第一个想到的还是那个老是傻笑的“老邓头”。
就是他把自己“脸面”卖给了收视率。
有些演员能稳定跨界综艺和电影,比如黄渤和孙红雷。他们在综艺上露脸,同时还拍出好作品,保持了演员气质和身份感。
但邓超那几年,几乎全力扑在《跑男》上,电影数量下降,质量也不好。
你要说他能玩几年综艺,再“圈粉”出来,当演员完全没问题,那你得保证演技丝毫没掉链,观众也得记得你。
实际上,观众没你想得那么大度,尤其你自己先玩坏了演员身份,别人可不会帮你修补回来。
更尴尬的是,《跑男》也出了不少大新闻。
最经典的一次是2016年,在杭州博物馆录制撕名牌环节,节目组在文物旁跳来跳去,被相关部门点名批评,直接上了热搜。
谁顶包头?当然是邓超,作为队长,他压力最大。
节目组还出了更大笑话,国外拍摄时竟然没给当地工作人员结工资,结果被外媒当场曝光,闹得国际舆论风暴。
再后来,《跑男》还在联合国搞剧本演出,邓超上台讲和平理念。
观众当时炸锅了,联合国是国际大舞台,能拿来玩综艺?这不是别人家的场子,哪能随便玩闹?
节目播出后,邓超脸色铁青,说是事前不晓得,但作为主角,这锅没法甩。
从那以后,大家才意识到:这节目玩得太过,撑不住了。
真正让邓超认清形势的,是政策收紧之后。
随着平台砍钱,综艺成本降,流量明星纷纷撤退,邓超也趁机抽身。
这个退出点相当精准,刚收割完红利,又避开了最大风口,保住了自己基本盘。
这也算是他近年来最聪明的一招。
不玩了,他没闲下来,转型做导演。
比如《银河补习班》,票房没炸,但口碑稳,说明他的故事讲得还是不错。
问题是,观众对他期待发生了变化。
你拍喜剧,大家觉着“这不是邓超嘛”,拍正剧,又怀疑“他能演得好吗?”
这种尴尬就是:综艺带来流量,但同样捆绑了固定形象。
后来,他砸大钱请顶级团队拍电影,好像赌一把形象大逆转。可碰上《复仇者联盟》《流浪地球》《巨兽》等超级大片,票房惨遭滑铁卢,亏得底裤都快没了。
有人笑说:“他这是用跑男赚的钱,烧导演梦呢。”
2025年最新消息是,邓超开始带货,接了个汽车代言。
视频一出,评论炸了锅。
有人吐槽车子牌子根本没听过,有人怀疑:他真缺钱了吗?
其实答案摆明了。他电影赔了,综艺退出了,家里靠孙俪撑门面,自己当然得想办法补补血。
现在代言风险比以前大多了,稍不留神人设会全崩。网友调侃他:“再不小心,这几年挣的钱都要赔进去。”
还有声音叫他赶紧“起号”,就是做自媒体,像周杰伦那波靠内容带口碑。
但你想洗白,想重回观众心中,光跳舞唱歌喊口号没用,还得靠作品说话。
回头邓超这些年挣扎不少。
他不是没演技,也不敷衍工作。
问题是他跑偏了太久,把重心放在了快速走红,害怕冷场。
结果在综艺里玩得太狠,让观众只记得他是个流量IP,演员的灵魂和底气丢了。
《跑男》给了他平台,也掏空了他的演员身份。
他退出跑男,不是不想玩,而是终于明白了——不是每个热闹场子都该待太久,不是每个流量都换得来尊重。
邓超最明智的决定,不是拍导演,也不是接豪华广告,而是在《跑男》最火的时候及时转身。
那一刻,他是清醒的,是职业的,更是聪明的。
什么地方可以股票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